
- [企業新聞] 對待食品安全,媒體別做信任危機的幫凶
[2009-02-05 ]
-
三鹿問題奶粉的陰影還沒有完全消散,春節剛過,味全奶粉又生事端。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去年8月至11月進境的852批不合格食品、化妝品名單。其中,味全食品的三類配方奶粉被檢驗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腸杆菌。據了解,阪崎腸杆菌是腸杆菌科的一種,能引起嚴重的新生兒腦膜炎、小腸結腸炎和茵血症,死亡率高達50%以上。
有三鹿問題奶粉為鑒,味全配方奶粉被檢出高危病菌的消息一經曝光,媒體紛紛轉載,各大門戶網站上網民跟帖無數。在輿論的炮轟中,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李元平2月2日立刻進行了澄清和說明:質檢總局官方網站1月20日公布的《2008年11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其中有一批進口味全奶粉被檢出阪崎腸杆菌呈陽性,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早已對該批奶粉依法進行了退運處理,不合格奶粉並未進入國內市場。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的進口奶粉,均符合有關國家標准。消費者可通過正常渠道購買,放心使用。
在三鹿問題奶粉事件中,國家質檢總局的公信力是打了折扣的,但是我們不能將此折扣延續到國家質檢總局的所有聲明。如果國家質檢總局所言屬實,那麼味全奶粉事件隻是虛驚一場。
回頭看味全奶粉事端由何生起?問題出在媒體身上:媒體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媒體在轉載或引用時,隻發布了不合格食品的問題信息,對這些不合格產品已被依法處理的情況並沒有進行全面說明。媒體不客觀的信息過濾和片面報道,引起了消費者的誤解。
在味全奶粉處於輿論漩渦之時,不管是超市還是味全奶粉方面都覺得此次事件非常蹊蹺:一個過時新聞,即去年10月17日,產自台灣的9.624噸配方奶粉從香港進境時被檢驗出阪崎腸杆菌超標,不知相關媒體為何要現在拿出來報道?類似事件還發生在另一個品牌的奶粉(澳優奶粉)身上:去年11月5日,有媒體報道“澳優奶粉被檢出致病菌”,可事實上,含有致病菌的澳優能力多奶粉是6月份被檢出的,並且已被海關攔截並退回澳大利亞銷毀處理,該批產品並沒流入中國市場。
為什麼一則5個多月前的舊聞現在被媒體“翻檢”出來?很簡單,在“問題奶粉”正在被輿論大批判的環境裡,這當然是一條符合受眾心理需要的新聞線索,不管其事實如何,發生在哪個時間段,此時此刻都具有“新聞價值”。而被問題奶粉驚擾的受眾,也很容易被這種斷章取義的“換頭”新聞所蒙蔽。
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守衛社會安全當然是媒體職責所在。鑒於中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對食品安全任何形式、任何環節的監督都是必要的。即便是類似味全奶粉這樣的曾經出了問題但被有效制止的事件,雖然是“過去時”,但拿出來提醒公眾警示企業也不為過。問題在於,這樣的報道必須全面,而不能憑借記者自己的喜好自行節選。守護食品公共安全的初衷無可質疑,但借助受眾心理需要捕風捉影或推波助瀾就不該是負責任的媒體所為。俗話說得好,真理向前邁進一小步就成了謬誤。
很多時候,媒體會批評市場化中的企業不能把守責任底線,制造信任危機。可事實上,當下眾多媒體也活在“市場化”的大背景裡,有時也會為發行量和點擊率而自我瘋狂,不自覺地成為制造信任危機的幫凶。媒體是有話語壟斷權的,一旦報道有片面指向,受眾便會不知所措。所以,守護公共利益的媒體,必須站在全面客觀公正透明的基礎上,珍惜自己在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媒體本身也在受眾心目中產生了信任危機,可憐的隻有受眾──誰知道這次是不是真的“狼來了”?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F-01)信息來源:中青在線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動物福利政策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森林保護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生物多樣性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營養健康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包裝物管理承諾
- [2024-11-05][企業新聞] 康師傅助力創新體育與ESG深度融合,引領MLB世界大賽綠色新風尚
- [2024-10-29][企業新聞] 康師傅入選 2024 年《財富》中國 500 強,分享市場洞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
- [2024-10-25][企業新聞] 康師傅ESG項目 “萬物皆有yuan”榮膺金投賞大獎
- [2024-09-30][企業新聞] 康師傅連續12年入選中國消費者首選品牌
- [2024-09-30][企業新聞] 創新綠色生產引領可持續發展,康師傅榮獲2024生態品牌 “突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