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業新聞] 抓住胃就是抓住了錢 康師傅老板是四個兄弟
[2003-05-23 ]
-
南方網訊 很多人以為“康師傅”的老板姓康,其實不然。“康”代表健康,念起來很響亮﹔“師傅”是大陸最普遍的尊稱,既是專業、好手藝的代名詞,同時又顯得非常親切。再配上笑容可掬、造型憨厚的“胖廚師”形象,是一個很具號召力的品牌。於是,頂新集團便鎖定“康師傅”為產品名稱。
創立知名品牌“康師傅”的台灣頂新集團,經過在祖國大陸十余年的發展,已從當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廠家之一。目前,頂新集團在大陸的總投資額超過17億美元。可以說,不管在大陸哪個地方,都能喝得到“康師傅”的飲料、買得到“康師傅”的方便面、吃得到“康師傅”的餅干。
四兄弟性格迥異
“康師傅”的創始人是台灣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1958年,四兄弟的父親魏德和在台灣彰化鄉村辦起了一個小油坊,起名“鼎新”。從小時候起,四兄弟加上三個姐姐就在油坊幫忙。當時姐姐們負責照顧全家,有時候還要兼顧油鍋,老二、老三和老四負責第一次炸油,老大負責第二次炸油。盡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規模一直發展不起來。上個世紀70年代末,魏德和去世,兄弟幾人算一算,父親留下的家產共有1000多萬元新台幣,但負債也是1000多萬元,萬事還得靠他們自己。
當時由於三個弟弟都在當兵,老大魏應州身兼父職,撐起一大家子人,他很嚴肅也有些霸氣,但無論干什麼事都相當投入,是個十足的工作狂。老二魏應交是業務員出身,擅長交際,很容易就和別人打成一片,在四兄弟中風頭最勁,講話也很有說服力,因此他是公司籌集資金的最佳人選。老三魏應充是干財務出身,作風低調,很少與媒體來往,平時他說話雖然不多,但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老四魏應行個性隨和,能說會道,每當有他出席的場合,氣氛總是十分熱烈,經常使台上台下笑聲不斷。
可以說,兄弟四人個性差異頗大,但在創業的過程中,這種差異卻發揮了優勢互補的作用。目前,四人各管一攤,魏應州負責“康師傅”控股公司,魏應交負責樂購生活購物中心,魏應充掌管台灣味全,而魏應行則經營德克士炸雞連鎖店。尤其難得的是,他們並沒有因為企業的發展而忽略了兄弟間感情的維系。雖然他們分住在兩岸,但每年都會定期聚會。直到現在,四兄弟還把賺來的錢都集中放在一個家族基金中,每個家庭每月固定領取一筆生活開銷,子女的學費則全部由基金支付。
抓住了翻身的機會
由於島內發展空間狹小,魏氏兄弟決定赴祖國大陸投資。1988年,魏應行帶著全家人的重托,從香港轉道來到大陸。那時,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切都不熟悉。因為水土不服,在飯店裡捂著濕毛巾睡覺還直流鼻血。魏應行在各省輾轉奔波,因為家族企業是油坊,他自然而然想到要在大陸開發一種食用油。許多人可能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這則廣告。台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的女主角吳敬嫻那句“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的廣告詞可謂深入人心。但遺憾的是,魏家的買賣並不好,以當時大陸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根本還沒達到“要面子”的程度,產品滯銷不可避免。后來,頂新又先后推出了“康萊蛋酥卷”和另外一種蓖麻油,和清香油一樣,廣告雖然出色,但也犯下了高估市場的致命錯誤。到1991年,魏應行帶來的1.5億元新台幣幾乎全部賠光。就在他准備打道回府時,方便面讓他嗅到了新的商機。
魏應行一次出差旅行,因為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就自帶了兩箱台灣產的方便面,沒想到這些在島內非常普通的方便面引起了同車旅客的極大興趣,大家都覺得又好吃又方便。就是這次經歷,讓魏應行發現了翻身的機會。於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大陸的方便面市場,發現呈兩極化:一邊是國內廠家生產的廉價面,幾毛錢一袋,但質量差﹔另一邊是進口面,質量好,但五六元一碗,大陸人消費不起。如果有一種方便面物美價廉,一定很有市場。看准后,頂新集團再次振作起來,並給准備投產的方便面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康師傅”。
有了品牌,資金到哪兒去找呢?這時,老二魏應交想起了戰友的父親。原來他當兵時,結識一好友,並認識了對方的父親。這位老人家一見魏應交就相當有好感,還對自己的兒子說,如果魏應交以后要做生意,絕對值得投資。魏應交幾經周折后,給好友的父親打了電話。沒想到對方隻問了一句要多少錢,就二話沒說將上億資金匯到他的戶頭上。
有了品牌和資金,接下來就是怎樣開發符合大陸人口味的方便面了。頂新集團經過上萬次的口味測試和調查發現:大陸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較偏愛牛肉,於是決定把“紅燒牛肉面”作為主打產品。1991年,適逢天津科技開發區招標,“康師傅”便在區內注冊了頂益食品公司。與此同時,其廣告宣傳也全面鋪開。當時大陸的電視廣告費用相當便宜,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插播廣告隻需500元人民幣。廣告畫面漂亮的“康師傅”一推出,立即打響,並掀起一陣搶購狂潮。頂益公司門口甚至一度出現批發商排長隊、一麻袋一麻袋訂貨的壯觀場面。在這種情況下,頂益迅速擴大生產規模,頂新集團也第一次嘗到了投資大陸的甜頭。
試吃過一萬碗面
企業發展初期,大陸的生產配套設施尚不完善,於是“康師傅”著手建立一個生產包裝配件的“頂正”公司,同時對外承攬業務。自此,公司開始向多元化發展。1996年,頂益(開曼島)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同年,“康師傅”開始投入到茶飲料的生產中,當時推出的是檸檬茶和菊花茶,隨后兩年又相繼推出了冰紅茶、綠茶和烏龍茶。1997年,“康師傅”的注意力又轉移到物流上,翌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第一家樂購生活購物中心,目前已有十幾家營運店。此外,“康師傅”還於1996年並購了德克士炸雞連鎖店。十多年來,魏氏兄弟靠獨特的經營理念打下了這片江山。
價格是“康師傅”成功的關鍵,“抓住胃就是抓住了錢”。每碗面的價格為1.8元─4.5元,老百姓絕對吃得起。為了讓方便面真正方便,魏應州最重視的就是消費者反映的意見。知道了“向店員開口要筷子很不方便”的說法后,他馬上研究改進。於是,面碗裡獨創性地出現了一根叉子,真正達到了“隻要有開水,哪裡都能吃”的方便。此舉迅速成為一種潮流。對面的品質,魏應州更是以身作則,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他都會試吃方便面。一有新產品問世,他也是親自試吃,直到確認味道口感都對了,才正式上市。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魏應州吃過的方便面不下一萬碗。
在頂新生產車間的門口有一面鏡子,員工進車間要先照下鏡子,檢查衣著是否整齊,然后過一道風門,將身上的落發和塵土吹走。可以說,魏應州在頂新推行的是半軍事化的管理理念。早年魏應州為照顧一起去大陸打拼的台干,在天津開發區內蓋了一座名為“格林園”的花園別墅,他自己就住在門口第一棟。據說,主要是魏應州擔心員工晚上到處亂跑,於是干脆住在門口,就近監控進出人員。
“康師傅”殺回台灣1998年,魏應州懷著衣錦還鄉的想法,花費上百億元新台幣買下台灣味全公司的股權,但后來股價大跌,造成嚴重的資金缺口,最后不得不把“康師傅”30%的股權賣給日本三洋食品公司。魏應州暗下決心,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2002年12月,“康師傅”宣布碗面產品要以16元新台幣的超低價格在台灣上市。這對於島內民眾來說無疑是一大喜訊,但對於統一等集團來說,則意味著它們面前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魏應州表示,“康師傅”的目標是在3年內搶下台灣20%的方便面市場。在短短幾個月內,“康師傅”已經賣出100多萬包,生產線也由當初的1條增加到6條,並拿下台灣方便面市場10%的市場佔有率。 (編輯:劉曼)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動物福利政策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森林保護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生物多樣性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營養健康承諾
- [2024-12-12][企業新聞] 康師傅包裝物管理承諾
- [2024-11-05][企業新聞] 康師傅助力創新體育與ESG深度融合,引領MLB世界大賽綠色新風尚
- [2024-10-29][企業新聞] 康師傅入選 2024 年《財富》中國 500 強,分享市場洞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
- [2024-10-25][企業新聞] 康師傅ESG項目 “萬物皆有yuan”榮膺金投賞大獎
- [2024-09-30][企業新聞] 康師傅連續12年入選中國消費者首選品牌
- [2024-09-30][企業新聞] 創新綠色生產引領可持續發展,康師傅榮獲2024生態品牌 “突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