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創新挑戰:小行動怎樣匯聚大夢想
[2013-10-10 ]
-
最近的一個場合,知名公益人士、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被深深震撼了。
一個叫做“思成·筑夢”的公益團體,為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曙光鄉的陳家寨募捐到了建設一所希望小學的全部費用。這位希望工程的創始人怎麼也想象不到,一群幾乎都是90后的大學生,是怎樣利用一個假期,奔走在各個城市,用最原始的街頭募捐的形式,籌到了近100萬元。
在2013年的康師傅創新挑戰賽上,“思成·筑夢”團隊憑借這個項目獲得年度“公益達人”的稱號。
“震撼!”在挑戰賽的評委答辯環節,“思成·筑夢”的團隊負責人羅怡婧聽到了這樣的評價,“希望小學的建設經費因數額較大,一般都是企業捐助的,但這群大學生是用一點一滴的行動積累出來的,這樣對於發動社會奉獻愛心更有意義,更具說服力。”
小行動筑成大夢想
在公益行動的行列中,“思成·筑夢”團隊的項目實在算不上什麼大手筆,在很多人眼裡,這種街頭募捐的形式甚至就是小兒科,但這個小行動卻為一個貧困的山村鑄就了一個大夢想。
“他們周密策劃,在不同的城市發動很多人參與,說服別人自願把口袋裡的錢捐出來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徐永光看來,這群孩子的行動已經接近成熟的社會企業項目的運作。
“思成·筑夢”團隊隻是一個大學社團,最早發起的時候是為內蒙古的聾啞人籌建一個辦公室,而為貴州募捐希望小學則是因為一則反映貴州陳家寨地區兒童學習條件艱苦的新聞。
這則新聞成為他們發起募捐的原動力。他們立即去當地考察,迅速組建團隊,策劃募捐方案。很快,“貴州希望小學籌建計劃”啟動了。
“2012年6月,我們組織了30個社團的同學,去了3個省的4個市,每個城市待一周左右。”羅怡婧說。
這樣的行動對於這群尚未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困難重重。每到一個城市,他們要去找活動場地,要去高校找志願者團體,還要去找企業贊助志願者的午餐。
在羅怡婧的記憶裡,已經不記得自己碰過多少釘子。找場地時,他們一般會選擇人流量比較大的商場,但事實是他們根本就見不到商場負責人,就算好不容易碰上了,那些負責人大都也會怕影響消費者購物而拒絕。
“有時候還會被城管趕。”羅怡婧笑言。
在羅怡婧看來,最困難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在募捐過程中被拒絕。碰上有人過來,他們就會主動湊上去,很多時候,他們會遭遇白眼,甚至有時候會被當做騙子。
“不被信任的時候覺得特別無助。”羅怡婧說。
不過盡管艱難,他們的行動還是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在貴州貴陽,一個賣氣球的小女孩連續3天每天都會跑過來看志願者們手中的展板,然后捐上10元錢。
一個拿低保的老大爺看到他們募捐,撂下一句“我還需要幫助呢”就轉身走開,但幾分鐘后卻又折回來仔細看了他們的展板,在募捐箱裡放下了20元。
這樣的事情,在他們去過的每個城市都會發生,“我們很多志願者都被感動得哭了。”
更多人開始理解這群年輕人並加入進來,在新一屆社團招新的時候,一些人慕名而來,“思成·筑夢”社團成為校園裡的“搶手貨”。
做公益不是喊口號 要真的解決問題
在康師傅創新挑戰賽的參賽項目中,幾乎每一個都跟“思成·筑夢”團隊的項目一樣,並不宏大,卻真的在解決問題。
在徐永光看來,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做公益不是喊口號,我們不提倡那種大而無邊,無法實際操作的公益項目。”
在挑戰賽中,很多公益項目都曾讓他眼前一亮。
他還記得那個叫做“變廢為肥”的項目,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宋建鋒將目光盯在了社區的寵物糞便上,通過聯系物業和盆景銷售商,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小項目最終把社區裡讓人頭疼的垃圾,變成了商人眼中可以賺錢又利於環保的肥料。
“這樣的項目是可以復制的,是能夠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的。”徐永光說。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華北兼西北地區董事長張百清也有著同樣的觀點,他覺得應該鼓勵大學生去發現生活當中的問題,並為問題的解決付出努力。
一個叫做“‘七色花’農村留守兒童變色童年關愛計劃”的項目讓他念念不忘。
在蘭州榆中北山區支教的時候,“七色花”團隊的負責人郭娟梅發現當地的留守兒童都在喝沒有經過蒸煮的生水,而由於沒有親情陪伴,那些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自卑和封閉也讓她觸動。於是,一項旨在解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和“飲用生水”問題的關愛項目在她腦子裡成型了。除了為蘭州北山區小學84名留守兒童帶去鑲嵌父母照片的變色保溫杯,郭娟梅還帶著團隊開展了“飲水衛生大科普”、“喝開水好習慣堅持大賽”、“課業輔導”等課余活動。
“他們把父母的照片印到保溫杯上,孩子們在喝熱水的時候,這些照片就會慢慢地顯現出來。”張百清覺得這樣的想法新穎、實用,既能改變孩子們喝生水的習慣,還能讓他們看到父母的照片,緩解思念之情。
當然,挑戰賽中也曾淘汰過一些項目。在挑戰賽評委、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看來,那些被淘汰的很多都是因為項目隻是在紙上談兵。“比如一項開展暑期關愛留守兒童的項目,團隊方以暑期找不到人為由而沒有進入實踐環節。”
小項目也能撬動更多資源
在挑戰賽評委,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趙華看來,大學生是最有活力的群體,他們的公益行動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在她的印象裡,挑戰賽裡獲獎的都是這樣的項目,“影響面廣,公眾參與度高。”
2012年的冠軍“小題大作”團隊的項目就曾讓很多人參與其中。過去一年來,“小題大作”微公益網站共新上線6個項目,涉及教育、環保、社區發展等內容,近兩萬名網民參與其中,促成了1.3萬余件物品的捐贈。
羅怡婧做過粗略的統計,在團隊開展募捐活動的過程中,在每一個城市,每天能夠吸引到數萬人。而在她的身邊,被吸引來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同學在她的影響下,或捐款或成為團隊志願者。
來自河南工業大學創行團隊的“綠色鄭州行”也是這樣一個項目。這個以回收、翻新、租賃、出售廢棄自行車為途徑,幫助貧困大學生和社區下崗居民為目的的項目,不到一個月就整合了3個社區的資源,回收及收購棄置自行車396輛,讓15名下崗居民提高了經濟收入,幫助社區重新獲得近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
如今這個年輕的團隊正在准備將這種模式復制到4所高校,幫助更多的人。
公益挑戰賽本身也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益。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賽事在兩岸16個城市累計舉辦22場校園巡講,超過5000名對公益項目展現高度興趣的同學與康師傅挑戰賽組織方面對面交流與分享,賽事匯聚兩岸近1400份提案,公益項目涉及醫療衛生、弱勢群體關愛、環保、社區發展、教育、文化、非遺保護、信息與通訊技術等諸多領域,共有超過400萬名青年通過網絡參與或關注康師傅創新挑戰賽。
“我們希望‘康師傅創新挑戰賽’能夠助大家一臂之力,讓更多年輕人關注並積極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促進國家社會建設的完善和社會管理的創新步伐。”張百清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 [2016-04-21][公益] 2016食安校園行暨第二屆食安科普創新公益大賽啟動
- [2015-11-24][公益] 食安科普創新大賽收官 康師傅助力科普獲好評
- [2015-10-16][公益] 校園“新食尚”,掀起科普熱潮
- [2015-10-10][公益] 台灣頂新公益基金會赴雅安考察援建項
- [2015-08-19][公益] 陝西山陽救援 康師傅和您在一起!
- [2015-08-12][公益] 康師傅助力平陽抗災
- [2015-07-20][公益] 台風無情,人間有愛─康師傅助力上虞
- [2015-05-21][公益] 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大賽﹒全視覺大賽啟動
- [2015-05-18][公益] 康師傅助力2015“心與心願”重慶助殘眾籌慈善晚會
- [2015-04-21][公益] “母親水窖”攜手康師傅優悅發起愛心慈善活動